柳州市生态环境局2021年工作总结及2022年工作计划

来源: 柳州市生态环境局  |   发布日期: 2022-02-18 10:50   

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局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及柳州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轴心,以落实市委十二届十二次全体(扩大)会议、市第十三次党代会和《政府工作报告》确定的工作任务为重点,不断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着力提升生态宜居品质,推动和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新成效、迈出了新步伐。

一、砥砺前行,不断创造柳州惊奇

(一)生态环境保护建设领跑全区。坚持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同步推进、相互促进,产业持续优化升级,传统产业加速改造,汽车产业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驶入快车道,经济发展绿色含量不断提高。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推进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绿色化改造,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的东风牌T5EV0汽车获自治区绿色产品,新兴工业园获自治区绿色园区,柳工铸造公司、柳工传动件公司被自治区推荐申报工信部绿色工厂,支持环保建筑装备、环卫装备、绿色智能工程机械产品等项目,4家造纸企业实施淘汰产能计划,绿色已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鲜明底色。419日,《经济日报》头版头条以《柳州惊奇》为题报道我市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显著成效。时任自治区党委书记鹿心社指出“柳州是广西扎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缩影”  对我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1028日,在联合国组织的第二届区域合作伙伴论坛上,柳州作为中国工业城市向环境友好型城市转型的成功案例,被纳入“未来城市”论坛主题报告,“柳州经验”走向世界。同时,我市因“环境治理工程项目推进快,大气、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受到国务院2020年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的督查激励,是广西首个在生态环境领域受到国务院督查奖励的城市。   

(二)水质持续保持全国第一。实施“三抓三促”,1—12月,我市地表水水质持续保持全国第一。抓源头防控,促进护水精细化。强化重点排污企业监管及在线监控,加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工业园区污水集中处理设施配套率100%,市县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46个建制镇基本建成污水处理设施,污泥无害化处置率100%。开展排污口排查溯源并制定整治实施方案,推进入河排污口规范化建设。开展集中式饮用水专项整治,整改“千吨万人”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环境问题16个,完成率100%抓河长制落实,促进治水常态化。持续开展巡河和清河行动,实施河长制工作考核办法,建立“河长+警长”协作指导机制,推进河长制“有名”“有实”,河长巡河完成率100%,“十三五”最严格水资源考核排名全区第二。整治河湖“四乱”问题72个并全部完成销号,开展河道非法采砂专项整治行动,查处非法采砂25处。抓水污染防治项目,促进保水长效化。实施8个水源地保护工程项目、33个农村饮水巩固提升工程、3个农村供水工程项目和新圩江饮用水源地保护工程(一期)项目,提高饮水安全保障水平。2020年实施的7个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全部完工验收,2021年实施的5个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已完工3个,设计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53.24平方公里。建设水环境大数据精准监测溯源系统,对石榴河流域水质进行精准监测溯源和预警预报。

(三)空气质量继续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开展“三治三提”,1—12月,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94.0%,空气质量全面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开展大气污染专项治理,提升联防联控水平。结合季节特点和污染防治重点,实施春季、夏季、秋冬季污染防治攻坚行动,完善大气污染工作协调联动机制,提升县域大气环境管理水平,保持全市齐抓共管良好态势。启动环境空气质量预警10次,应急响应5次,抢回优良31天次。开展多污染源综合治理,提升大气污染防治成效。有效管控工业污染源,争取中央大气污染防治专项资金7778万元,助力实施柳钢超低排放改造、柳工挖掘机油漆线、裕信方盛涂装线挥发性有机物废气治理等工程,推进工业大气污染物全面稳定达标排放。推动城市扬尘管控提档升级,开展渣土乱象整治查处道路扬尘类案件2736起,罚款632.97万元开展柴油货车污染治理联合执法专项行动,监督抽测柴油货车1480辆,合格率93.7%,责令维修整改93辆。实行秸秆禁烧网格化清单式管理,视频监控火点处置率88.9%,获全区2020—2021年秸秆禁烧管控工作考评一等奖。开展多污染物协同治理,提升大气污染防治能力。针对大气复合污染新特征,狠抓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有力遏制臭氧污染。开展涉挥发性有机物企业排查整治,通过走航、网格化微站及排查监测等,全面摸清挥发性有机物排放底数,推动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治理“一厂一策”,促进精准治理、深度治理。

二、敢人为先,不断打造柳州模式

(一)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先行区“柳州模式”基本形成。“四个率先”合力创新“柳州办法”,深入推进先行区试点项目建设和成果应用推广。率先在全区建设土壤环境信息管理系统。试行运用市级土壤环境信息管理系统联动管理,实现疑似污染地块、污染地块空间信息与国土空间规划的“一张图”管理,共享疑似污染地块、污染地块及其涉及空间规划等信息,实现土壤污染防治智能化监管。率先在全区建设污染土壤无害化处置中心。依托柳州市资源利用产业布点,对重金属等污染土壤进行安全处置和资源化再利用。率先在全区探索建立市级土壤污染防治基金机制。注册建立市级土壤污染防治基金4600万元,创新土壤修复与治理的投融资模式,重点解决好历史遗留、难以归责的无主的污染地块修复与治理,签订第一批意向投资项目。率先在全区完成土壤环境背景值调查。开展多尺度土壤环境基础调查,掌握土壤重金属背景值区域分布及特点,提出分区、分类、分级的保护和管理方案,对创新我市土壤污染防治体制机制,指导我市实施农用地安全利用与建设用地污染风险管控具有重要意义。

(二)排污许可“柳州范本”成为全区样板。“四式联动”(闭环式沟通连要点、全科专家式培训破难点、一站式服务治堵点、管家式监管添亮点)排污许可“柳州范本”成为全区样板,并代表广西在生态环境部华南片区“十四五”环评与排污许可工作座谈会上作典型发言。1-12月,全市共核发排污许可证131家,变更98家,延续17家,注销28家,均在承诺办结时限上提速50%以上。完成209家企业排污许可证质量审核,比全国预定时间提前40天完成。

(三)秸秆综合利用典型经验在全区推广。“五化”(饲料化、燃料化、肥料化、基料化、原料化)秸秆综合利用“柳城模式”被《广西日报》头版头条宣传报道,并得到时任自治区党委书记鹿心社批示“总结推广”。柳城县实施奖励政策,补助9家企业建设秸秆综合利用示范点,建立完善乡镇秸秆秸叶收储点,组建村级秸秆秸叶收贮合作社,推广应用秸秆秸叶离田机械化,不断完善秸秆收、储、运及综合利用机制,综合利用农作物秸秆50万吨,综合利用率91%。以柳城为典型,制定柳城、鹿寨、柳江秸秆综合利用扶持政策,建立健全秸秆收贮运体系,培育综合利用主体,推进秸秆综合利用良性发展。

(四)生态文明宣教模式得到生态环境部认可。“一核心、两保障、三阵地、四活动”生态文明宣教模式得到生态环境部认可开展生态环境保护主题宣传、科普及志愿服务活动42场次,公众开放活动26场,推送宣传短信12万条,自治区级以上新闻媒体宣传报道240篇,召开新闻发布会6场,5家单位获“第二批广西生态环境宣传教育实践基地”,柳州动物园获“第二批广西生态环境科普基地”。   

三、主动作为,不断刷新柳州形象

(一)生态工业柳州声名远扬。围绕打造万亿工业强市目标,持续打造生态宜居环境,不断擦亮 “山清水秀地干净”“工业城市中山水最美,山水城市中工业最强”的金字招牌。水环境质量全国第一,空气质量全面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稳定,自然生态环境状况良好,“紫荆花城”成为城市新名片,植树造林21.71万亩,森林覆盖率稳定达67.02%,自然保护地17个,湿地面积42126公顷,湿地动物150种,公园城市建设试点有序推进。

(二)生态环保铁军风采逐步凸显。以党建为引领,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和“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打造“红旗强铁军,绿水画龙城”党建品牌,形成“党建+”引领新格局。荣获2020年度广西水污染防治工作表现突出单位、土壤地下水农村污染防治工作成绩突出单位、“三线一单”编制工作表现突出集体,2021年自治区生态环境执法大练兵表现突出集体及集体二等奖。建成并开放广西生态环境系统首个地市级党史学习教育基地,把生态环境保护发展史与党史学习教育深度融合。率先在全区建立生态环境综合执法信息系统,建设企业污染源全过程管控项目,打造数据互通、精准分析、智能决策的现代化监管模式。开展“帮企减污”,为企业办实事、解难题,帮扶企业1437家次。1人获选“全国最美公务员”,2人获“广西最美环保人”。

(三)铁腕治污彰显为民情怀。扎实推进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细化和完善整改方案,181件督察组转办信访件办结136件,13个涉及督察整改问题完成整改3个。强化环境监管执法,开展重点行业企业排查整治及执法大清查1987家次,下达责令改正违法行为决定书179件,下达行政处罚决定53件,处罚金额297.96万元,公安部门查处涉及破坏生态环境类案件110起,打击涉案嫌疑人237。不断消除环境风险隐患,开展危险废物专项整治集中攻坚三年行动,整治危险废物问题69个,整改完成率100%,医疗废物安全处置率100%整治环境风险隐患问题191个,整改完成率97.9%。维护自然生态环境安全,编制完成《柳州市国土空间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规划》《柳江流域(柳州)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实施方案》,开展“绿网·飓风”“绿盾”等自然保护地专项行动,全市绿色矿山建成率达80%超额完成石漠化综合治理。提升环境应急管理能力,编制重点河流环境应急“一河一策一图”,与贵州省黔东南州建立突发水污染事件协作机制,开展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演练13次,更新2021年全市重点环境风险源管理清单,全面完成柳化本部关闭退出工作,提前完成中小型城镇人口密集区危化品企业搬迁改造专项工作

四、强基固本,不断夯实生态环境保护基础

(一)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扎实有序推进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初步划定“三条控制线”,为全市高质量发展释放环境空间。实施“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明确管控单位生态环境准入及管控要求清单,充分保护生态重要区域。严格环境许可,加大“放管服”力度,实施环评审批正面清单制度,推行生猪养殖项目环评告知承诺制试点,全市审批建设项目环评文件459项,审批时限相比法定时限提速75%以上。深化生态文明示范创建,鹿寨县、融水县申报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开展“无废城市”建设基础调研,编制完成《柳州市“无废城市”建设实施方案》。加快环境治理,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完成2.59亿元,增速176.9%,超额完成投资任务。加大资金投入,争取中央和自治区专项资金2.1141亿元,安排市级专项资金1873万元,支持74个污染防治项目建设和能力建设。

(二)着力擦亮高质量发展绿色底色。以降碳为总抓手, 推进能源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升级,促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深化低碳城市试点,完成《柳州市低碳城市自评估报告》,开展“十四五”应对气候变化规划、“十四五”碳中和实施方案课题研究,推动钢铁、水泥、发电等重点行业提出达峰目标和行动方案。开展气候投融资试点,实施碳汇乡村振兴项目,3家企业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成广西第一所“低碳学校”。加快静脉产业园建设,生活垃圾焚烧处理工程项目、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工程项目已分别完工并投入使用,立冲沟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二期工程项目立项、可研、初设已获批复。扎实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累计935个村开展村庄清洁行动,累计投入使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220套,确认农村黑臭水体9, 完成畜禽养殖禁养区划定调整,规模养殖场畜禽粪污资源化综合利用率95.75%。市级安排环保专项资金及减排专项资金1873万元,支持23个项目建设。

(三)健全生态环境保障机制。各级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作用发挥良好,印发实施《柳州市有关部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夯实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阳和工业新区“环保管家”试点成效明显,拓展实施广西首家街道“环保管家”。开展立法保护,《柳州市柳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条例》《柳州市噪声污染防治管理办法》全面施行。探索生态补偿机制,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任中)审计。落实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制度,有序推进2个案件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工作。加强区域协作,完善并重新签订《“柳来河一体化”环境保护合作框架协议》。全面实施生态环境监督执法正面清单制度,强化动态管理,支持和增强守法企业内生发展动力。

五、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压力总体上仍处于高位。以重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仍处在转型期,能源结构以煤为主,消费占比保持在60%左右,天然气消费比重不足2%,风电、光伏发电、水电等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不成规模,环境治理、资源循环利用、节能装备制造等企业缺乏核心技术支撑,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总体上仍处于高位。

二是生态环境保护短板还较为突出。主要是县级污水处理能力不足,收集率仍然处于偏低水平,污水收集管网存在老旧破损、覆盖面不足、雨污分流问题多等,建制镇污水处理设施运行效能有待进一步提高。市生活垃圾填埋场超负荷运行,县级生活垃圾填埋场渗漏和渗滤液处理能力不足,项目改造资金短缺。绿色矿山创建和遗留矿山修复仍需加强。饮油烟、社会生活噪声、建筑施工噪声、娱乐噪声仍是群众投诉的热点难点问题。

三是推进“双碳”目标难度大。可利用碳中和的资源缺乏,绿色低碳技术基础薄弱。目前,我市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发展期,同时受经济大发展、技术研发滞后、边际效应递减等因素叠加影响,重点排放企业降低能耗强度和主要污染物排放的幅度有限,挖掘潜力难度大,企业“双碳”意愿不强。

四是污染防治攻坚战面临较大挑战。水污染防治方面,9个国家地表水控制断面水质目标要求在Ⅱ类以上,持续稳定达到国家考核目标还需加倍努力。部分重点支流小流域总体水质较差,船舶污染及入河排污口管理有待加强,县级及工业园区污水收集管网建设有待完善,持续保持水质全国排名前列压力大。大气污染防治方面,秸秆禁烧管控的力度和广度有待加强,区域及部门联防联控作用发挥实效不够,大气污染物减排工作难度和压力较大土壤污染防治方面,主要是污染土壤治理周期长、技术难度高、资金需求大,土壤污染治理修复项目技术支撑能力和项目管理能力总体薄弱,土壤污染防治管理体系仍需逐步完善,污染土地责任主体无力承担污染状况调查及治理修复费用问题难以解决,部门间信息互通和协同监管有待加强

六、2022年工作计划

(一)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促进生态优势转化。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及柳州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充分发挥生态环境服务保障功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四个新”总要求上走在前列。以标本兼治、更加注重治本为主攻方向,大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能源结构优化,从根本上缓解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以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引领,以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为重点,以国土空间规划和“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为支撑,促进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持续推进低碳城市建设,注重减污降碳协同控制,完善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有效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和二氧化碳排放,严控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上马,创建低碳工业园区、低碳社区、低碳试点企业,推进“近零碳”排放示范工程建设,开展碳资产开发,推动气候投融资试点。

(二)推进问题整改,筑牢高质量发展生态环境安全底线。根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意见及自治区整改方案,细化和修订柳州市《整改方案》,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强化督导,加强减污降碳、污水垃圾处置、自然保护地监管、采石采矿等“大生态”领域的共性问题整治,按时保质完成各项整改工作任务。持续开展环境风险隐患排查整治专项行动,提升应急管理能力和风险防控水平。完善污水垃圾处理等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实施污水管网错接混接漏接改造、老旧管网更新、破损修复、清淤疏浚等改造工程,持续推进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项目建设。扎实开展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破坏问题监管试点,谋划柳江流域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积极探索餐饮油烟防治和管理新路子,巩固危险废物专项整治行动成果,开展“无废城市”建设。

(三)聚焦治污升级,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在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再接再厉,在更大的区域、更深的层次、更广的领域奋力攻坚,在保持力度、延伸深度、拓展广度上下功夫。大气污染防治方面,以统筹推进、协同防治为技术路径,加强细颗粒物和臭氧污染协同控制,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协同治理,狠抓工业污染源头治理,推进大气环境综合治理工程,淘汰落后产能,优化能源结构,加快推进柳钢超低排放改造、挥发性有机物深度治理等减排治理工程,加强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力度,确保环境空气质量稳中向好,持续改善。水污染防治方面,以落实国务院《地下水管理条例》为契机,突出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三水”统筹,深化区域流域协同共治,强化地表水、地下水协同防治,护饮水、保好水、治差水。深入实施水污染防治项目,开展柳州市柳江流域重点河流生态调查与健康评估,巩固市、县、乡镇水源地环境问题整治成果,推进农村千人水源地环境问题整治。开展入河排污口排查、溯源及整治,实施排污口规范化建设项目,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和黑臭水体整治,努力保持水质排名全国前列。土壤污染防治方面,充分应用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先行区建设成果和土壤环境管理系统,扎实推进实施污染地块风险管控与治理修复项目,打造典型技术模式。加快推进柳州市污染土壤无害化处置中心建设,推进市级土壤污染防治基金项目运作,抓好土壤背景值调查成果运用,严格落实农用地分类管理,保障土壤环境安全。

(四)夯实保障基础,健全科学高效现代化环境治理体系。充分发挥市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作用,全面夯实“大生态、大环保”工作格局。提升科技支撑能力,开展柳州市智慧环保项目建设,实施污染治理设施用电智能监控系统、自动监测设施全过程管控系统、污染源超标预警系统等智能监管系统建设和升级改造,推进“天地车人”一体化机动车污染排放监管能力建设。完善法规政策体系,推进《柳州市扬尘污染防治条例》等立法工作,推进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完善生态环境信用评价、环境信息强制性披露等制度。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建立健全互动式、多元化的生态环境公众参与方式,推动环保设施公众开放活动常态化,创建一批生态环境宣传教育实践基地,打造生态文化品牌,促进形成“全民共治”生态环境保护大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