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及时处置一枚废弃放射源 成功消除一起辐射安全隐患
近日,我市成功处置一枚废弃放射源,阻止其进入废旧金属回收市场,确保了全市辐射安全。
2025年11月14日,市生态环境局接到鹿寨县某企业报告:在清理仓库时发现一块金属疙瘩,疑似放射源。接报后,市生态环境局立即指派工作人员到达现场进行封锁调查,并联系驻柳广西三〇五核地质大队一同前往进行监测确认。经调查监测,该金属疙瘩系一枚铯-137Ⅴ类放射源,放射源活度较低,估计于二十余年前生产,十五年前旧厂房拆迁后一直随同设备存放于企业仓库,企业工作人员一直不知道该枚放射源的存在,放射源未进行登记。了解该状况后,市生态环境局立即向自治区生态环境厅报告,并联系广西壮族自治区辐射环境监督管理站对放射源进行收贮,目前该废弃放射源已及时收贮至广西城市放射性废物库,柳州成功消除了一起辐射安全隐患,确保了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

放射源指用放射性物质制成的能产生辐射照射的物质或实体,按其密封状况可分为密封源和非密封源。
密封源是密封在包壳或紧密覆盖层里的放射性物质,如工农业生产中应用的料位计、密度计、探伤机等。
非密封源是指没有包壳的放射性物质,如医院里使用的放射性示踪剂、放射性药品等。放射源发射出来的射线具有一定的能量,它可以破坏细胞组织,重则死亡,轻则伤人肌体。
放射源的生产使用都需要严格的手续和审批程序,每一枚放射源都有其固定登记编号。然而,由于早年制度规定尚未健全,生产的放射源在出厂时没有登记编号。2004年环保部门接管核安全监管职责后,组织开展了多轮放射源普查专项行动,对放射源进行登记管理,但也还存在个别漏网之鱼。放射源通常有金属外壳,体积不大,正常情况下外形与普通金属物块或铅罐无异,极易被误当作废铁捡拾,从而引发事故,提醒广大市民务必警惕来源不明的较为沉重或明亮金属物。
此次废弃放射源的发现和及时处置,得益于企业工作人员较强的辐射安全意识、市县两级生态环境部门工作人员的及时介入和广西壮族自治区辐射环境监督管理站、广西三〇五核地质大队专业机构的大力支持。
下一步,市生态环境局将持续强化辐射安全日常监管,加大对放射源使用、贮存、处置等环节的监督管理,进一步提升核技术利用单位辐射安全意识,同时健全与专业技术队伍的联动协作机制,提升我市应急处置能力,切实保障辖区生态环境安全和人民群众生命健康。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桂公网安备 450202020000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