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山水“颜值” 为发展“增值”——记新中国成立75周年柳州市生态环境保护成效
新中国成立75周年, 柳州市社会发展活力迸发,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工作也从“蹒跚学步”到“蹄疾步稳”。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积极建设美丽中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柳州市委、市政府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轴心,以污染防治攻坚战为重点,纵深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路更加清晰、举措更加扎实、成效更加明显。
污染防治成效愈发明显
初秋午后,登上蟠龙山观景台,柳州全景尽收眼底。极目远眺,蓝天白云,云卷云舒。在这里,你可以俯瞰碧水绕城、青山如黛的画卷柳州,尽享绿色生态之美。
若是将时光的指针拨回50年前,天蓝水绿地干净的柳州又是另一番景象。那时的柳州,天空总是灰蒙蒙的,沿江而建的大批工厂,让蟠龙山下尽是一条又一条的“黑瀑布”。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业待举,其中,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状况尤其紧迫。1958年,国家在柳州规划布局了十大重点建设工业项目,开启了柳州的“重工业”时代。
工业企业向来是污染排放大户。由于不合理的工业布局和没能同步推进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柳州的母亲河一度污染严重,更是背上了“酸雨之都”的沉重包袱,成为全国关注的四大酸雨区之一。
“七五”时期起,柳州开启大气污染防治和研究工作,正式向污染宣战。优化产业布局、淘汰落后锅炉、严控SO2排放.....经过近30年的持续攻坚,柳州终于摘掉“酸雨之都”的帽子,并转向PM2.5和臭氧协同治理,在全区率先开展PM2.5监测,建立完善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网格,实现城区街道全覆盖。如今的柳州,环境空气质量稳定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优良天数比率保持在90%以上,“柳州蓝”成常态。
2002年,柳州市政府提出打造“21世纪现代山水工业城市”的创新理念,以实施“碧水蓝天”工程、建设“百里柳江百里画廊”为切入点,开始了生态与工业和谐发展模式的探索。20多个寒来暑往,从“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柳江面貌实现了根本性改善。自2020年首次在全国国家地表水考核中夺冠以来,柳州水质已连续四年蝉联全国第一。
2018年,柳州市成为自治区首个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先行区。为了对“受伤”的大地进行修复与治理,柳州市先后制定了《柳州市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土壤及地下水环境自行监测技术指南(试行)》等管理制度文件,开展重点行业企业和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重点生态功能区土壤环境等多项调查,在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治理与修复等方面形成了可借鉴、可推广的“柳州模式”。
天更蓝、水更清、地更净,美丽柳州的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也不断增强。
生态环保体系日趋完善
我国环境保护事业从新中国成立后开始孕育,在上世纪70年代正式拉开帷幕。1973年,国务院召开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生态环境保护的战略地位逐年提升。1974年,柳州市成立环境保护领导小组,开启了柳州的环保之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要求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柳州市紧跟形势,坚持构建齐抓共管的生态环境保护大格局,成立市、区县各级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印发《柳州市有关部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全面实行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牢牢打稳职能基础。
构建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现代化是新的时代命题。柳州市以此为题,深入实施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推进环境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依法办理新环保法实施后柳州行政拘留第一案,首判了废铅蓄电池污染环境刑事案,打响了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行为第一枪;同时不断创新执法方式,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开展“环保管家”试点,为生态环境监督与管理提供专业技术和信息化管理服务。
生态文明是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柳州市积极把建设美丽柳州转化为全市人民的自觉行动,联合学校、科研院,开设“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论坛,整合生态环境科普基地、生态环境宣传教育实践基地、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单位等资源开展社会宣传活动,打造“生态环境宣传月”环保品牌,创建“亲清柳江河”志愿服务品牌项目,招呼“护河志愿者”开展巡河护河活动,努力推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人心。
截至目前,全市共有生态环境保护类志愿者5.2万名,每年开展“保护母亲河行动”“巡河护河”等志愿服务和实践活动100多次,参与人数5000多人(次)。
一批批有力度、有份量的绿色行动,串联起了蓝天白云、水清岸绿、万物和谐的美丽柳州,也让越来越多柳州人成为守护绿水青山的践行者、推动者。
绿色发展底色日益鲜亮
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水质连续四年蝉联全国第一,空气质量稳定达到国家二级标准,是广西首个获得生态环境领域国务院督查激励的城市,被推荐为中国工业城市向环境友好型城市转型的成功案例在联合国组织的论坛上向世界分享“柳州经验”……如今的柳州,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现代工业与绿水青山交相辉映,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同放异彩。
近年来,柳州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首要任务,把握发展定位、特色优势,构建“三区三线”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完善“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对产业布局进行科学重塑,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现代制造城,助推汽车、钢铁、机械“老三样”等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通过搬迁一批、改造一批、转型一批、关停一批开展老城区改造,完成全市559家“散乱污”企业整治、40家重点行业企业清洁化改造。整合智慧城管、生态云平台数据,实现各类固废源头可追溯、全过程监管,逐步摸索出具有柳州特色的“无废模式”。2022年,柳州市成功入选国家“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名单。
生态于柳州,是底色,更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和保障。2022年,柳州市成为广西唯一一个入选国家气候投融资试点城市,开展一系列先行先试。成立柳州市气候投融资政策研究中心,完善绿色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引导入驻金融机构33家,注册企业1.8万家,已获融资企业9513家,获得银行授信577.58亿元,融资总额399.15亿元,实现绿色金融贷款从0到300亿元的跨越。
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正在柳州释放新的红利、迸发新的活力。
75年来,党中央带领亿万人民不断探索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之路。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作出了重要部署。未来,柳州市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广西工作论述的重要要求,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走出一条以人民为中心、以工业为主导、人与工业与自然和谐共融的发展之路,书写新的柳州惊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