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凡十年 惊奇柳州|续写惊奇创佳绩 生态宜居好幸福
从昔日的“酸雨之都”到如今的“紫荆花城”,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污染防治攻坚战为重点,扎实推进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推进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令人惊奇的生态奇迹。
在广西科技大学的大气自动监测站,工作人员正在对站点的空气质量监测仪器进行维护。别看站点不大,整套设备却能够实时监测到附近区域空气中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臭氧、一氧化碳、PM10、PM2.5等6项参数。不光市民可通过“柳州市环境空气质量实时发布系统”,实时了解到我市46个站点的空气质量情况,监测人员也能够精准溯源,及时处置。
市生态环境局大气环境科副科长李煊介绍,十年间,全市优良天数比率提升了30.4个百分点,相当于十年前平均3天就会出现一个污染天,现在平均每15天才会发生一天轻度污染,细颗粒物年均浓度下降至30微克每立方米,相当于我们空气中的微小杂质减少了一半以上,环境空气质量的改善,打破了公众对柳州这个工业城市的传统印象,也为城市绿色发展筑牢了生态优势。
十年间,我市瞄准大气污染“祸首”,从源头到末端,全方位、全过程精细治理,打响污染天气应对、臭氧污染防治、柴油货车污染治理、大气面源污染治理等攻坚战。在工业污染减排、城市扬尘治理、秸秆禁烧管控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稳步提升。
“空气很好,天很蓝,我们照出来的相片很美。”市民吴秋凡说。
市民杨明华告诉记者,现在经常能看到蓝天白云,一到休息日,他就到户外转转,心情格外舒畅。
自2012年我市摘掉“酸雨之都”的帽子后,我市率先在全区开展了PM2.5的监测,十年间,我市的大气自动监测站点从2012年的6个增加到2022年的46个,实现了城区街道全覆盖,柳州市环境空气质量连续两年全面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优良天数比率保持在90%以上,“柳州蓝”成为常态,不光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成效显著,我市的碧水保卫战也让柳江河绿水长流,令人惊奇。
十年来,我市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摸水情、定水策,推动水污染防治工作向“科技支撑、精细管理、协同治理、精准减排”转变。2020、2021及2022年上半年,我市地表水考核断面水环境质量持续排名全国第一。
市民韦琼秀说,家里的自来水烧开后,没有水垢,喝起来还很甜 。
市民谭雄进点赞柳江河水质,他说柳州很宜居,生活在这里很幸福。
十年奋进,十年非凡。2018年,我市成为自治区首个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先行区;2020年,我市因“环境治理工程项目推进快,重点区域大气、重点流域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成为广西首个在生态环境领域获国务院督查激励的城市。今年,我市成为广西唯一入选国家气候投融资试点的城市,成功入选“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名单。如今的柳州,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现代工业与绿水青山交相辉映,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同放异彩。
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韦永祥表示,我市在推进工业稳步发展的同时,实现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实属不易,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是一项长期任务,需要一代接着一代干,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柳州市生态环境局将再接再厉,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以无废城市建设和国家气候投融资试点等工作作为新的抓手,在稳生态促转型攻坚战中更好发挥作用,续写柳州绿色发展的新篇章。